上海良友生活记忆馆 成公亮开讲“流动的传承”
责任编辑:liuyue
发布时间:2015-10-28 11:53:46
来源:良友书院
著名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先生(摄/程思远)
5月9日,著名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先生以“流动的传承”为主题,在上海良友生活记忆馆分享他在对古琴传统与时代之间的思考,让现场来宾亲身领略古琴的雅致古韵。
“古琴很优雅、很古老,离开现代很远,但音乐的传承是一种流动的传承。”作为著名的古琴演奏家、作曲家,成公亮先生在传统古琴曲的演奏方面继承了广陵琴派的艺术特点,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“发自内心”的音乐语气,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。打谱方面,他从音乐本体出发,尽最大可能去发掘传统琴曲制谱人的本意。
成公亮先生为来宾示范古琴演奏技法
有谱无曲的惋惜
“中国的音乐很多时候是在传承的过程总慢慢丢失了。”在保存和复兴古琴演奏的研究工作上,成公亮先生一直从事着“打谱”的工作。
打是“寻找”、“获得”、“获取”的意思,在保留音高的情况下,打谱人凭着粗疏的音乐节奏,重新确认古琴谱的节奏,这个过程称为“打谱”。
中国古琴的发展、记录与传承主要以琴家个人创作的民间形式为主,在专业创作量与乐谱规范的制定方面不如西方音乐。在唐宋之后,古人发明了减字谱,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拼合数字,用来标注指法、弦位、徽位等。减字谱的记谱方法能够准确音位,但对节奏的记录是很粗疏的,这也致使流传下来的一百五十多部琴谱,三千多首琴曲里面,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琴曲仍能被当今的琴家演奏。
传承是流动的
中国音乐强调“韵”,西方音乐的特点是平直。“二者形态不一样,与中国传统音乐相比,西方音乐的专业性强,有和声,有辅调,在陈述音乐的时候比中国传统民乐强。”成公亮先生反复强调,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音乐是在不同文化形态中出现的不同形式,有的是不同的特点,二者的形态不一样,没办法去比高下。
在文化的传承方面,成公亮先生人物,文化的传承是流动的。“传承不是一成不变,一谱到底的。好多艺术,你以为要跟老师一模一样,实际上艺术必然要通过自己的内心,除非你没有艺术感。有音乐感的人,会思考的人,传承的东西,最后表达出来一定有自己的成分。”
成公亮先生与现场来宾交流